思考中的思考浏览数:342次
![]() DON’T HAVE TIME TO READ IT? LISTEN TO OUR LATEST 360 MAGAZINE COVER STORY. 神经科学:新一轮竞争优势 无论你此时对这篇文章有多大的兴趣,一口气读完整篇内容几乎不可能。若你正在工作,这就更加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不一会儿,你可能会收到一条紧急短讯,或是一连串新邮件的提示信息;而隔壁的同事又在视频会议中提到你的名字,让你忍不住想要留神听一下他们正在讨论的内容。随后,就在你抓紧时间回复邮件的同时,老板走到你的面前,询问你的报告进度,虽然过去一个礼拜你都一直想要完成它,你唯有上网查阅更多资讯,。但一旦上网,你却又发现其实今天都没有午休过,于是内心开始抱怨起自己工作量太大,根本无法按时完成,办公室周遭的环境又让你很难集中。然后你暂时抛开手头工作,登录了自己的微博,突然发现今天是你大学好友的生日,便开始逐条阅读她收到的73条生日祝福,心想这下糟了,现在可要边回邮件边给她发个微信红包。 等你回过神来,今天的第三场会议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时你不由地感到心力交瘁,于是不得不给自己倒上一大杯特意加浓的黑咖啡,准备在开会时赶写那份烦心的报告。 信息泛滥 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工作中不断受到干扰和遇上突发状况已经司空见惯。丰富的资讯让注意力变得贫乏,这样形容很贴切。的确,大多数员工每天都感觉焦头烂额。与此同时,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中,我们不得不快速处理资讯、洞察问题、得出结论、做出决策或至少确定下一步的行动。这时,我们的脑袋往往凌乱得像一个废料场,只好费劲地从中找出一些勉强能 “凑合”的东西,来应对压力,快速行动。 丰富的资讯让注意力变得贫乏,这样形容很贴切。今天,大多数员工每天都感觉焦头烂额当中。 然而,我们都渴望高效工作,因此时刻自我提醒:要集中精神,用心工作。但事实上,无论我们多努力想去改变都不太可能,因为大脑的工作逻辑根本不是这样。人类有别于其他哺乳类动物,我们就是拥有高级的认知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能够敏锐捕捉到周遭环境的变化,也正是我们的生存关键。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的工作模式处于矛盾局面:我们天生对周遭环境的警觉,反倒令大脑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在企业中越来越普遍,几乎每个人都在苦苦努力适应身处的办公环境,却没有不真正了解注意力的本质、运作模式和获取方法。幸好,世界各地40,000多家实验室中的神经学专家刚好对“注意力的形成”过程提出全新见解,我们因此得到实际线索,了解如何在办公空间里集中注意力。 有赖大量研究,我们逐渐明确知道,要解决诸多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实际上都关乎我们如何善用三磅重的器官──大脑。 过去一年,Steelcase的研究员和设计师一直潜心钻研这些神经学家和认知学家的发现,而他们自己也坚持不懈地长期调研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性质的改变,并综合专家的发现和他们的调研结果再次研究。研究成果为办公空间的设计带来全新的观点和看法:如果办公环境设计考虑周全,便可以成为实际有效的工具,帮助员工更容易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员工的注意力一旦提高,企业也可提升各种竞争优势,让员工更投入工作,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激发更多创意,推进创新,并提高企业的整体业务成果。 “WorkSpace Futures团队的副总裁 Donna Flynn表示:“现今员工工作时更需要集中注意力,因此优化认知资源越来越重要。通过研究神经学家的发现,我们明白到清楚认识人脑如何塑造身体、认知和心理三个方面的健康,有助理解人们对办公空间的各种需求。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新科学,帮助人们在工作时的思考有方。” 我们为什么会分心:
关注大脑的注意力 字典简单解释了注意力的意思,总体而言,就是将一些事情放在脑子里。但是认知学家提供了更加详细的定义,他们根据大脑被激活的不同区域,将注意力分类。例如,知名的瑞典卡罗琳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认知神经学中心教授Torkel Klingberg医学博士,描述了两种不同的注意力类型:受控的注意力和受刺激源驱动的注意力。前者关乎有意识地主动管理注意力;后者则关于注意力被其他事物所吸引。 现在大家认识到注意力涉及多个生物学机制。前额叶皮质好比大脑的行政中心或者大脑的总主管,是注意力的总指挥。它是人类进化史中最后一块发展的人体主要组织,让我们能够选择注意某些事物。但是神经学家指出,注意力涉及的大脑部位不止前额叶皮质。 何为谓注意力: Beatriz ArantesSteelcase WorkSpace Futures 高级研究员Beatriz在巴黎工作,专门研究人类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学,以及它和工作还有办公环境之间的联系。最近,她更参与有关办公环境身心健康的广泛研究,结果发现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并加以利用,可兼顾生产效用和身心健康,神经科学对此提供有力证据。“大脑不是电脑,无论工作多久都保持一样的表现。我们了解到有些事情在办公环境中普遍被误解成罪不可赦,比如小休、和同事社交、放松精神,有如流水行云,其实这些活动都在帮助我们重整思绪。假如专注是工作的唯一方式,我们将无所适从。 “WorkSpace Futures研究员和组织心理学家 Beatriz Arantes解释道:“要真正理解注意力,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大脑的多个功能,并考虑各种情境因素,例如大脑正在处理的信息、我们的身体状态以及环境情况。” 注意力会随着我们不同的觉醒心理状态(即警觉程度)而变化,因此觉醒心理状态是影响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疲倦瞌睡时,很难控制注意力;而当我们高度兴奋时,思维也会跳跃不定。维持注意力需要适度的“最佳”觉醒状态。 大脑内的边缘系统,即大脑内部管理情感的分散组织,是另一个影响注意力和觉醒状态的关键。边缘系统较比前额叶皮质区更原始,使我们对引发恐惧或兴奋心理的刺激源产生反应。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进化分子生物学家John Medina致力研究人脑进化,他写道:“人类不会关注乏味的事物。”换言之,人脑天生就会关注意料之外的事物,以致我们容易分心。从进化角度而言,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依然保留了这种自然倾向,会留意周围的声音、活动和刺激源。 科学家证实,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其实往往是在事物之间快速转换注意力。 当然,不是所有干扰源都来自外部,我们也会被自身的思想和顾虑所干扰。麻省理工大学的神经学家Trey Hedden 和John Gabrieli发现,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行动会触发前额叶皮质的一个特定部分,称为内侧前额叶皮质,因此令我们自身会造成注意力衰减。内侧前额叶皮质是大脑默认网路的一部分,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在别处的时候,就会调动这个部分,是自然发生的一种思维状态。 注意力也是人体运动趋向的一个功能部分,会受到我们和感官刺激源的远近影响,距离越近,我们对刺激源的关注程度越高。例如,座位靠近老师的学生相比坐得远的学生比较容易专心,交谈中的人会自然地往前探身并注视着讲话的人。即使在电话会议中,参与讨论的人也可能始终看着电话机。 人脑在工作时如何运作 《科学通讯》期刊(Science Communication)中的一篇文章指出,大多数人仍然以为神经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最终找到治疗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疾病和精神紊乱的良方,却没有认识到它其实直接影响对我们日常生活。事实上,病理学研究已经提供丰富资料,帮助我们改善身体健康,而神经学研究则提供了研究数据,提高我们的日常认知功能。 Steelcase研究人员指出,神经科学的三项重要发现,大幅影响我们的工作表现。 大脑也会疲倦 企业普遍认为,注意力是生产力的基础,因此期望员工尽可能一天至少8小时保持专注,时间越长越好。 然而,神经学家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项有限的资源。和身体其他部位一样,大脑也要消耗能量,吸收葡萄糖和氧气作为燃料。受控的注意力尤其如此,需要前额叶皮质不停工作。分析、排序处理、策划和其他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脑部活动,都会大量消耗能量。随着能量供应减少,大脑就会疲倦。 由于人脑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久而久之人们便进化出某些生理学机制,确保我们不会浪费有限的能量供应。所以,当前额叶皮质处理一项艰难或者不相关的任务时,人更容易分心。这是简单的节约能量机制,就像关掉恒温器一样这。 Arantes说道:“我们大脑的工作效率有高低起伏,在消耗能量和补充能量之间来回运转。大脑和身体生来就能适应这些节奏,时刻保持警觉,应对重要的环境信号。” 一旦我们在大脑疲倦时试图保持专心,问题就来了。我们会突然觉得干扰无处不在,不得不避开困难的工作,学到的有限,记住的也少,还会出错。随着压力攀升,由情感驱动的综合症开始发作,在面对挑战还是选择逃避之间不断纠结,导致令神经系统里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大量上升。在过度兴奋的状态下,我们不但无法高效工作,在压力之下,愤怒、内疚、消极和其他负面的情绪更会逐渐消耗能量。 “这是有史以来人脑第一次需要追踪那么多数据。” EDWARD M. HALLOWELLAUTHOR AND PSYCHIATRIST 著名精神科医生兼作家Edward M. Hallowell指出,现今环境变化多端,直接引起了人脑的一个神经学现象,他称之为“注意力缺乏症”。他说: “这是有史以来人脑第一次需要追踪那么多数据。”聪明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人脑线路负荷太高是主因。我们只是一味地期望大脑能处理更多工作,殊不知大脑已经没有能量。 “萨克生物研究学院(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计算机神经学家Sergei Gepshtein主要研究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刺激。他表示:“其实大脑也会呈现类似拮据的状态,如果在这个工作上贡献了70%的能量,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只能贡献30%。” 注意力不足以有效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近年,员工同时兼顾多个项目和职责,已经成为办公趋势。我们的工作依赖大量的信息和人际互动,需要和不同的人频繁协作,才能推进每一项工作。但同时管理这些事物却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迫使我们不得不一心多用在会议中回复邮件,在交谈中阅读短信,并在打电话时浏览一下网页。 尽管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但是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大脑认知和行动实验室中的科学家已经证实,当我们认为自己同时在处理多项任务时,其实往往是在事物之间快速转换注意力。密歇根大学教师兼多任务处理的研究专家David Meyer表示有一个例外,假如我们处理的多项任务是利用大脑完全分离的途径,比如同时走路(体力任务)和说话(语言任务),便可以在不影响注意力的情况下完成。但是在现今的办公环境中,各样事项都会占据我们的注意力力,纷纷要求全面动用大脑,可是我们的大脑一次只能处理一项要求。Meyer表示今天人们一心多用的行为就类似过去我们对吸烟的态度,几十年后才知道吸烟对肺部的损害。同样,今天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一天之中不断一心多用致使思维退化的程度。轻之,邮件书写出错,词不达意;重之,则导致严重事故,比如边开车边发短信。 今天,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一天之中不断一心多用致使思维退化的程度。 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将与一心多用正好相反的状态称为 “心流 ”,即不间断地埋首在同一项任务之中,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最高效的工作状态。“心流”状态不会无意发生,也无法一直维持。在“心流”状态中,我们埋首在任务之中,全情投入,专心致志。压力只会释放出触发恐慌的化学物质,而心流则是一种令人愉悦也富有成效的觉醒状态,也是令员工和雇主在现今的办公空间中梦寐以求的状态。 正念状态有助锻炼大脑。 无论“心流”状态有多么吸引,对于今天大多数员工而言,要真正实现这种思维状态都是一项艰巨挑战。Linda Stone身兼作家和顾问两职,自从她在约20年前定义了 “持续性局部注意力”后,这种现象就越来越普遍。“持续性局部注意力”是指人们不愿意错过任何信息。Stone写道:“任何时刻,我们都在不停搜寻机会,找出最适合的机会、活动和联系方式。”在高度戒备的状态下,我们总觉得自己忙得不可开交,什么事情都很重要。然而,持续性局部注意力一旦成为主要的注意力模式,就会让我们长期处于危机感之下,感到不知所措,缺乏成就感,对此也无能为力。我们试图和所有事物都保持联系,但结果就是每样都只触及皮毛。 神经学家最著名的一个发现也许非神经的可塑性莫属,证明人们可以通过创造、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神经网路,在人生任何一个阶段从生理上改造大脑。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再因为要同时思考太多事物而受到干扰。相反,我们可以“锻炼大脑”,让大脑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正念状态时, 思维会沉浸当下,这看来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式。Richard Davidson博士是Waisman脑成像及行为实验室(Waisman Laboratory for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和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健康心智调查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ng Healthy Mind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负责人,也是冥想科学的先驱,由他领导的团队发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团队采用数字成像技术观察多年来一直练习冥想的佛教僧侣,了解他们大脑的特性。这些僧人积累积了至少30,000小时的冥想时间,他们的脑部扫描显示出强大的伽玛活性,代表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些僧侣的伽玛波相比由大学生组成的对照组要强上30倍。他们的大脑因受过锻炼,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达到专注状态,而不受思绪和环境干扰。 商业中的正念状态专注案例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2015年1月发表的一篇报道表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和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Chemnit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科学家组成团队,最近从20多项研究中搜集数据,发现大脑中至少有8个不同的区域持续受到正念专注状态的影响,而这种状态是一种冥想的方式,越来越多人正在练习。文章的三位作者说,企业专家最感兴趣的是冥想对前扣带皮质的作用,前扣带皮质是额叶后一个和自律相关的区域。相比不练习冥想的人,常练习冥想的研究对象在自律测试中表现更加优秀,前扣带皮质的活跃度也更高。另一个能通过冥想改善的大脑区域是海马区,它位于管理情感和记忆的边缘系统。 持续性局部注意力一旦成为主要的注意力模式,就会让我们长期处于危机感之下,感到不知所措,缺乏成就感。 显然,企业正开始推广这种有助进入正念状态的培训。不但位于硅谷的谷歌为员工提供冥想相关的情商课程,其他知名公司如安泰保险(Aetna)也着手在公司内为员工提供免费的瑜伽和冥想课程。美国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主编Adrianna Huffington因睡眠不足在家中倒下之后,唤起了大家对不间断工作模式的关注,企业于是在纽约的办公室里设置午睡房间、瑜伽室和吸氧室,并制定政策鼓励员工下班后不要发邮件。 当然,每年花几千小时来冥想,对办公室员工并不现实。精神病学研究杂志(Psychiatry Research)中的一篇研究指出,根据神经成像显示,持续8周每天花30分钟保持在正念状态,可以从生理上改变大脑。正念状态除了有助大脑建立并强化连接网络外,还能降低大脑对侦测威胁的敏感度。 Arantes解释:“保持在正念状态其实是一种训练,让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溜号,并重新引导我们的注意力。通过客观观察思维,有助锻炼大脑,让你平静下来,稳定情感。练习越多,效果越明显。” 改变现有模式,强化大脑功能 Steelcase研究人员综合他们深入研究神经科学的主要发现,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员工要一天8小时里不间断保持全神贯注,并且保证工作质量,从生理角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事。大脑很容易疲倦,尝试一心多用往往没有成效,也构成压力。尽管正念状态被证实可以强化大脑功能,但是大多数办公空间都没有足够的支持,让员工休息充电。 Steelcase的研究人员表示,要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力,方法不是尝试完成更多需要专注的工作,或是多点加班,而是我们应该更熟悉我们的大脑,理解大脑的局限,知道如何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来指挥注意力,并在一天当中用不同的方式启发自己,迎接挑战。 尊重大脑的作息规律 我们分心的原因一部分在于我们自己,而而我们本身也可以掌握化解办法。通过改变习惯,我们可以更有效控制大脑,以至我们的生活。随着更清楚知道大脑的运作原理,并且对注意力的高低起伏更有概念,我们越发容易意识到大脑在何时需要什么。Steelcase的研究人员以及设计师总结出三种大脑模式,每一种都在不同的行为和环境之中发生。 专注: 当我们需要非常专注执行某件事情时,应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无论干扰来自外部还是我们自身,每次转换注意力都需要消耗有限的神经资源,让大脑边缘系统有更多机会中断我们的专注状态。 越来越多专家在书刊、访谈以及在线媒体上向我们提供宝贵的建议,指导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大脑有效保持专注,例如暂时关掉手机、彻底重新安排日程,或是睡上更久(见第30页)。 恢复精力、寻求灵感 虽然自我管理受控的注意力非常重要,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分心有时候也可赋予大脑休息的机会,让思绪自由驰骋。工作时做白日梦也许有点负面,但此时大脑在我们不知不觉间仍然运作。Flynn说道:“当神经元在形成新的通路,而不是在关注已经吸收的知识的时候,也就是洞察开始在你的大脑里形成的时候。成语有云“一叶障目”,当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有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太着眼于眼前,而看不到整片森林;还有我们常常会在洗澡时或上班路上这种不经意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这些其实都是有科学依据的。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是暂时放下问题,让大脑潜意识地工作。” 唤醒: 当我们需要唤醒自己时,移动身体就成为关键。在学校里,我们知道要时常保持安静,但其实静坐会阻碍我们集中精神。多项研究证实,活动身体有助将氧气和新鲜血液输送到大脑,触发荷尔蒙释放,从而提升注意力。活动不仅有益身心健康,神经科学还证实活动能提高认知水平。 来自哈佛大学的John Ratey 在他的著作《点燃希望:锻炼和大脑的革命性新科学》(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中,详细探讨身体锻炼和大脑之间的关系。他解释道,当身体活动时,会刺激制造蛋白质BDNF(源于脑部的神经营养因子),他形容为 “大脑的肥料”,有助加快新神经元的生成。 此外,最近在在《计算机在人类行为中的应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中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活动的益处。这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对比静坐阅读的学生,在踏步桌前阅读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比率要高出34.9%。这些学生学习时也更加专心,脑电图显示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记忆力更佳。 专注 全神贯注时,需要避免来自外部或自身的不必要干扰。 在开放式的办公室里,我们往往无法避免噪音和不断被打扰。为了防止噪音干扰,这个图书馆区内禁止使用电话,并限制交谈。 此外,图书馆区也设有各种隔音和阻挡视线的屏障,营造心理边界感,满足使用者对专注工作的各种偏好。 一系列布置支持专注工作,创建不同边界设计,控制外部刺激源,包括声音、视线、灯光,配合个人偏好和眼前的工作需要。 身处配置Hood的media:scape Lounge,使用者可以看见户外景观,同时阻挡外界干扰。(左) Lexicon办公桌配备Divisio侧屏风,提供具个人空间感的隔间,有助专注办公。(右) 配置Hood的media:scape Lounge营造隐私空间,有效阻挡视觉干扰,使用者的控制感更强,彷佛远离群体,感觉安全舒适。 1. 屏风阻挡噪音,消除视觉干扰 2. 个人办公桌支持单独专注工作;此空间也适合一对一工作 3. 户外景观提供宜人的环境转换 设计目的:恢复精力、寻求灵感 空间设计应方便员工沟通,提供饮料小吃角落,让员工放松思绪,释放脑部负荷,吸收新灵感。 这个社交区域位处办公室的中心,适合进行各式休闲活动,例如泡一杯咖啡、休息一会儿集中精神、和同事轻松交谈,或者简单深呼吸一下恢复脑力。 唤醒 身体活动被证实可以激发大脑思考。企业可为员工提供方便的合适空间,鼓励他们在工作时多加活动,唤醒思维、身体健康。 这些空间让员工在电话会议期间也可以起来活动,保持头脑清晰,放松身心。
|